我“能”做的与我“想”做的

2025年8月18日   点击人次: 565   

来源:上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(ID:shrsjwx)

如何平衡

就业能力与职业兴趣之间的关系

初入职场的应届生们

快来关注这个案例



小王是一位刚工作两年的职场新人,性格偏内向,此前在一家食品制造公司的市场部任职,主要负责处理客户投诉、门店走访以及市场价格体系的监管工作。4个月前,由于公司内部人员调整,小王选择了离职。他一直积极上进,工作之余还在攻读某大学的国际经贸专业本科。在学习过程中,他逐渐发现自己对这个专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,认为该专业不仅就业机会多,而且具备明确的职业技能和良好的发展前景。因此,在重新求职时,小王决定不再从事市场部的工作。他觉得自己过去两年并未掌握到专业的职业技能,而且市场部的工作需要强大的心理素质和出色的人际沟通能力,这并不适合自己。

于是,他决定将职业方向转向国际贸易行业,希望从事外贸报关、跟单等相关岗位。尽管缺乏相关工作经验,但小王相信自己正在学习国际经贸专业,并且愿意吃苦、肯学习,只要企业愿意给予机会和指导,他很快就能掌握岗位技能,胜任工作。

然而,4个月过去了,虽然他也收到了一些面试通知,但每当用人单位得知他没有相关工作经验后,便没有了下文。“为什么没有单位愿意给我机会?”小王感到非常困惑,“难道我就永远无法从事外贸相关的工作了吗?”

其实,像小王这样感到困惑的职场人士并不少见,尤其是应届毕业生或希望转行转岗的人员。他们可能因为不喜欢自己的专业,或者像小王一样,工作一段时间后发现当前岗位并不适合自己,于是对另一个领域产生了兴趣。

所谓“我能做的”与“我想做的”,实际上就是就业能力与职业兴趣之间的关系。在职场中,真正取得成功的人,往往是那些能够将职业兴趣与就业能力完美结合的人。然而,现实生活中,也有一部分人面临着职业兴趣与就业能力之间的冲突。那么,在这种情况下,我们该如何做出选择呢?

图片

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指导建议



首先,要调整心态,认识到企业没有从零带教的“义务”。不可否认,目前企业在招聘时,更倾向于选择具有相关工作经验或专业背景的人员,这样可以减少培训时间,降低企业的培训成本,最大限度地保障企业效益。对于企业而言,成本和效益始终是首要考虑的因素。因此,即使是招聘应届毕业生,企业也会从教育背景、综合能力等多个方面进行考量,选择那些适合岗位、能够迅速上手的“新人”。像小王这样既没有外贸专业知识,又缺乏相关工作经验的求职者,被企业拒绝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。我们不能想当然地认为,只要自己感兴趣、愿意学习,企业就一定会给予培训和机会。

其次,要准确评估自身的就业能力,判断自己是否具备在“职业兴趣”领域发展的可能性。所谓就业能力,通常包括职业技能、理解能力、语言表达能力、自我管理能力以及与人沟通的能力等。那么,如何判断自己是否适合某个岗位呢?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仔细阅读企业发布的招聘信息中的“岗位要求”和“工作内容”,然后与自身条件进行对比,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和优势所在。比如,自己的专业背景、工作经验、理解沟通能力等各方面的条件。从小王的情况来看,他目前显然还达不到外贸行业的基本要求。

第三,要了解行业的就业形势,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,采取“先就业再择业”的策略。“先就业再择业”虽然是一句老生常谈的话,但却非常实用。长期失业往往会在求职过程中成为另一个障碍。在职业兴趣暂时无法满足的情况下,选择一份符合自身能力的工作是非常必要的。不过,我们可以尽量选择与职业兴趣有一定关联的岗位,比如工作内容相似,或者具备共同的“职业软能力”。以小王为例,外贸行业确实对专业技能有一定要求,但它与物流行业有着密切的联系。从某种意义上说,外贸其实也是物流行业的一个分支。相对而言,物流行业的入门门槛较低,以小王目前的条件是完全可以胜任的。因此,小王可以从物流行业入手,同时继续学习国际外贸专业知识,提升自己的英语能力,为将来转岗做好充分准备。

最终,小王采纳了职业指导师的建议,选择应聘仓库物流方面的工作,并很快在一家医药物流公司找到了合适的岗位。他利用业余时间继续攻读本科学历,并计划报名参加英语培训班,希望未来能够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。